一、學科概況
中藥資源學學科創建于1985年,我國著名中藥資源學家周榮漢教授在國内率先創立了植物化學分類和中藥資源學研究室,進行藥用植物化學分類學和中藥資源學的研究及人才培養工作。2004年在中藥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立了中藥資源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藥資源學科在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綜合實力得到了提高,為本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學科現有教學科研人員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級實驗師)12人,其他人員3人。
二、學科研究方向
本學科根據國家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戰略,凝練了以下五個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
方向一:藥用植物資源調查評估,種質資源收集、整理、評價及新品種選育研究。運用現代生物學、化學、藥學等多學科技術手段對常用藥用植物種質資源進行收集、保存、評價,探讨其遺傳多樣性及種内分化、變異規律,為優質中藥材良種的培育奠定科學基礎。在廣泛收集整理常用中藥材種質資源的基礎上,綜合應用生物學、藥學、農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分子标記輔助選育和多倍體育種等新技術和遺傳雜交等常規育種技術以獲得具有含量高有效物質、産量高、抗逆性強中藥材優良品種。本學科承擔的科研項目如:中藥材種子種苗和種植(養殖)标準平台——射幹、玄參等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标準研究;國家藥用植物種質保存與利用支撐平台的可持續發展-藥科大藥用植物園在地物種信息補充完善更新;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江蘇省部分市縣(區)的中藥資源普查等。“太子參的種質資源與品質評價”科研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方向二:常用中藥材規範化栽培的生物學和藥學基礎研究。對常用和重要藥用植物的生物學特性,生長發育規律和有效成分的積累動态變化規律進行研究。進行藥用植物栽培中的生理、生态學原理探讨;藥用植物栽培的質量評價研究;栽培藥用植物的采收加工和貯運的标準化研究等。本學科承擔的科研項目:“射幹生長發育和采收加工過程中活性成分動态變化規律與分子機制”,“麥冬采收加工貯藏過程中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
方向三:藥用植物化學成分和親緣關系及功效相關性的系統研究。針對常見和重要藥用植物進行資源化學研究,對重要藥用植物科屬進行化學分類學研究,探讨藥用植物化學成分和親緣關系及功效相關性。本學科承擔的科研項目有“中國鸢尾屬植物的資源化學和化學分類學”,“中國蓼族植物化學成分、遺傳基因與其系統位置的相關性研究”。
方向四:中藥資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研究。根據親緣關系相近植物可能具有相似化學成分的化學分類學原理,民族藥物學等多學科方法整合,挖掘新的天然藥物資源,進行中藥新藥創制基礎和中藥保健産品應用開發、中藥資源的綜合利用等研究。進行中藥材的加工工藝,中藥提取物的提取工藝和标準化研究。本學科承擔了“羅漢果基于AMPK-TLR4信号标本兼治肺纖維化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研究”、“中藥材墨旱蓮雙靶調控肺纖維化的物質基礎及其作用機制研究”、“密蒙花防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研究”,“中日天然藥物健康品研究聯合實驗室培養項目”等。
方向五:中藥代謝工程和合成生物學研究。該研究方向是本學科發展的新生長點之一。通過植物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的整合應用,并結合結構生物學,合成生物學與代謝工程等技術手段闡明常用中藥材基原植物主要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徑和機制以及代謝調控機制,最終實現将研究成果應用于有效控制中藥材質量,或通過代謝工程技術工廠化生産自然界中稀缺的天然産物。本學科近年承擔的科研項目主要有:銀杏内酯生物合成途徑相關P450基因的克隆與功能研究、茉莉酸甲酯對銀杏内酯的代謝調控及分子機制研究、三七皂苷R1生物合成相關木糖轉移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AP2/ERF 類轉錄因子在三七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徑中的調控機制研究;白花前胡佛手酚氧甲基轉移酶的理性設計與應用、前胡香豆素生物合成中關鍵異戊烯基轉移酶的功能驗證及催化機制研究、前胡香豆素母核生物合成中關鍵酶 C2’H 的功能鑒定與定向進化、決定四種不同類型香豆素合成的關鍵酶的催化機制;射幹異黃酮類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徑下遊通路關鍵酶基因的克隆、表達和功能研究。
CopyRight 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 - 伟德官网下载客户端 版權所有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甯區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