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科概況
中藥藥理學科依托中藥藥理教研室,後者成立于1987年,系全國首批成立的中藥藥理學教研室之一。1989年,在全國首次開設了五年制中藥藥理學專業,面向全國招生。本教研室負責起草了該專業的課程設置規劃,承擔了主幹課程的講授工作,培養了三百餘名中藥藥理學技術骨幹,遍布全國各地,對發展我國中藥藥理學事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擴大了我校在中藥藥理學術界的知名度。中藥藥理學科在1985年就設立中藥藥理學碩士培養點,1996年設立博士培養點,是我校中藥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藥藥理學科現有教師2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均擁有博士學位。
承擔《人體解剖生理學》、《藥理學》、《中藥藥理學》、《生理藥理學》、《藥學基礎》、《皮膚藥理毒理學》、《神經生物學概論》、《中西藥藥理學比較選論》(博士)、《中藥藥理學特論》(碩士)、《免疫藥理學》(碩士)、《免疫學原理與技術》(碩士)課程。主編/副主編省高校重點教材/規劃教材4本及專著2本。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人才培養質量與科學研究水平不斷提高。《中藥藥理學》課程為江蘇省一類優秀課程,中藥藥理學慕課于2018年在智慧樹課程平台在線運行,累計選課高校32所,選課人數接近8000人,互動約7.8萬餘次。2021年,中藥藥理學入選“全國慕課與線上線下混合式典型教學案例”,本課程的思政案例也上線新華網,已有4764人參與學習。《中藥現代研究思路與方法》被評為全國醫藥研究生精品課程,江蘇省優秀研究生課程。指導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篇,指導省優秀碩士論文1篇。先後獲得江蘇省教育成果特等獎(排三)及二等獎(排二)。
承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海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科技支疆計劃項目等。人才項目:1人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入選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計劃、2人入選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先後獲得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二)、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學二等獎(排二)、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四)。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Theranostics、Redox Biology、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Stroke、Science Signaling、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Immunology等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6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43項,授權國際專利 8項。已初步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中藥抗炎免疫藥理學、中藥皮膚藥理學、中藥心腦血管藥理學、離子通道藥理毒理學、中藥抗代謝性疾病藥理學。
二、學科研究方向
方向一:中藥抗炎免疫藥理學。主要開展抗類風濕關節炎和潰瘍性結腸炎等多種疾病的分子靶向新藥開發和機制研究。1)在國内外首次報道,阻滞滑膜血管生成是東莨菪素等中藥活性成分抗類風濕關節炎的獨特機制,佐證了抗血管生成藥物在類風關的治療價值;2)從調節腸道“神經-内分泌-免疫網絡”的角度針對多種中藥活性成分口服給藥後呈現的“藥效學-藥動學不相關現象”進行相應的闡釋;3)揭示了中藥積雪草既能促進創面愈合又能抑制瘢痕形成的效應物質基礎,為中藥雙向調節的研究提供了示範;4)中藥抗糖尿病及血管并發症的作用機制研究。
方向二:中藥皮膚藥理學。主要研究方向是從精神調控角度展開皮膚藥物多系統調節、多靶點篩選方面開展新模式研究,如首次提出基于皮膚—免疫—神經多系統藥理機制的天然藥物治療皮膚疾病的多途徑生物功能研究模式,建立了從細胞内網絡調控和細胞—細胞間調控的角度探讨天然藥物多靶點作用的生物功能研究模式。以白癜風為适應症,結合生物信息學理論從神經網絡計算角度開展中藥活性物質群發現及活性物質群成分之間協同作用的研究。同時,也從事以天然本草為活性成分的功效化妝品的開發工作。
方向三:中藥心腦血管藥理學。主要開展:1)中藥有效靶點發現和中藥及複方作用機理研究,已識别中藥有效成分的特異性結合蛋白NMMHC IIA是調節内皮細胞組織因子表達與靜脈血栓形成的關鍵功能蛋白;2)優化生脈散抗心肌缺血缺氧的有效成分群配伍比例,闡明其調控各自關鍵功能蛋白及相關信号轉導通路等多途徑發揮心肌保護效應的作用機制,為中藥複方有效成分群組方及中藥複方的二次開發,提供新的研究實例和技術方法參考;3)基于“病證結合”、“方證相應”的臨床診療模式,結合信息學技術,挖掘生脈散主治疾病共同病理環節,闡釋益氣養陰方生脈散的作用特點與配伍原理;4)綜合利用中藥有效成分靶點發現和功能驗證技術結合代謝組和轉錄組學等多組學整合技術,挖掘出心衰氣陰兩虛證和血瘀證的生物學特征和代表性生物标志物。
方向四:離子通道藥理毒理學。主要開展:1)離子通道在神經系統疾病發生和發展中的作用,如Nav1.7、SERCA2b在神經病理性疼痛中的調節機制研究;2)新型離子通道配體的發現以及在疼痛及瘙癢中的治療作用,從漢桃葉中發現漢桃葉皂苷C通過激動SERCA強效鎮痛,從鸢尾中發現Nav1.7抑制劑顯著緩解組胺依賴性瘙癢;3)離子通道在神經毒理中的研究:首次證實發育早期的神經元對溴氰菊酯暴露具有高敏感性,同時闡明溴氰菊酯是通過直接開放利阿諾定受體而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證明溴氰菊酯圍産期暴露,通過異常調節電壓門控鈉通道與NMDA受體,介導了妊娠期遺傳毒性。
方向五:中藥抗代謝性疾病藥理學。主要開展:1)維藥毛菊苣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創新中藥開發工作,已經完成臨床前研究工作,正在申請臨床研究;2)六味地黃丸改善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相關藥效學及靶點的發現;3)中藥多酚與黃酮類成分抗炎及改善胰島素抵抗的分子機制。4)在肥胖與胰島素抵抗的疾病背景下,研究人參皂苷成分通過調節心肌細胞線粒體穩态保護缺血心肌的作用,探索黃芩-人參配伍特色及改善心肌纖維不良重塑的藥理活性。
CopyRight 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 - 伟德官网下载客户端 版權所有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甯區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